商业消费

海底捞开汉堡店,要和麦当劳、肯德基抢生意?

海底捞要和麦当劳、肯德基抢生意了?近日,据小红书网友@贩卖生活爆料,海底捞旗下品牌“小嗨爱炸hiburger”首店预计12月正式开业。红餐网了解到,该门店由原有海底捞旗下副牌“小嗨爱炸”门店升级而来。目前,大众点评显示小嗨爱炸长沙万象城原店已处于暂停营业状态,位置与“小嗨爱炸hiburger”首店信息一致。事实上,这并不是小嗨爱炸第一次卖汉堡。1月,小嗨爱炸推出品牌牛肉汉堡。3月,香炸鸡大堡、麻酱菠萝炸鸡大堡在小嗨爱炸全国门店上市;7月,其又上新了Hey ya黑鸭炸鸡堡。截至目前,太原、武汉等多地小嗨爱炸门店均能买到汉堡产品,定价介于28-39.9元之间。如今,将“汉堡”元素直接写进品牌名中,意味着海底捞正在尝试加码汉堡产品线,隐隐透出“中式汉堡”的定位意图。回溯起点,小嗨爱炸最初并非以汉堡见长。2024年8月20日,小嗨爱炸首家门店亮相于太原国金天地,主打“现点、现做、现拌”拌酱炸鸡概念。区别于传统炸鸡品类的裹酱方式,强调口味定制化,推出约7种口味的炸鸡,价格在35.9-55.9之间,并设置自助饮品区,可乐、雪碧、柠檬红茶等畅饮仅需5元/位,精酿啤酒和气泡水则按瓶售卖。彼时,它还是一家典型的炸鸡专门店。但仅仅数月后,小嗨爱炸便开始了对不同品类的尝试。2025年3月,小嗨爱炸上线超300克的新鲜现炒意面;5月推出麻辣小龙虾、蒜蓉小龙虾等季节限定产品;7月则推出了咖啡系列产品,包括冷萃美式、经典拿铁、橙C冰美式,单杯价格等低至5.9元起售,覆盖早餐、午餐、下午茶等场景。与此同时,不同门店的产品结构也呈现出明显分化。例如,小嗨爱炸太原国金店SKU超过50种,涵盖炸鸡、主食(火鸡面、炸鸡饭)、串类(牛肉小串、掌中宝)、小食(芝士球、藕条),甚至还有披萨、酒饮与咖啡;而济南印象城店则聚炸鸡、炸串、小食和汽水四大品类,SKU不足20款。店型方面,小嗨爱炸于2024年11月在绍兴天地开设首家“黑金店”。相比标准店,黑金店更注重空间体验,打造可休憩的社交场所。产品线也更为丰富,除炸鸡、汉堡、咖啡、炸串外,还引入手打精酿啤酒。在后续不到一年时间内,这家“黑金店”又进行了多轮创新尝试。2025年1月,该店推出晚间轻酒吧模式,晚上7点后,消费者花68元可畅饮8款精酿啤酒。2025年4月,这家店又全面升级为“生活方式类餐酒品牌店”,菜单大幅扩充,新增低温慢烤BBQ猪肋排、谷饲雪花牛肋条串,多款意面与色拉,搭配数款汉堡及汤品,实现从早午餐到深夜聚会的全时段覆盖。此外,小嗨爱炸的部分门店还推出了“韩料畅吃自助”模式,初期早鸟价为39.9元/位,提供40多种菜品,畅吃产品包括炸鸡类、小吃、炸物、甜品等120分钟内畅吃。目前,小程序显示该自助价格已进一步调整,单人套票为59.9元/位,用餐时长也从120分钟缩短至60分钟。对比频繁调整、创新的门店模式,小嗨爱炸的扩张节奏相对较慢。截至2025年9月,其在全国仅开出8家直营门店。今年9月,小嗨爱炸正式启动合伙人招募,计划通过店长合伙、租赁合伙两种模式加速扩张,第一批开放合伙的城市为太原。据了解,小嗨爱炸将为合伙人提供运营指导、品牌支持、线上营销、员工培训及供应链保障等支持。此举被视为加速规模化的重要信号。如今,小嗨爱炸将长沙万象城店升级为汉堡店,究竟是短暂试水还是长期计划,目前尚且不得而知。但仅从汉堡赛道来看,小嗨爱炸的竞争对手并不算少。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西式快餐赛道中门店数在500家以上的品牌数占比从2024年的2.6提升至2.8%。从企业营收来看,2024年全国西式快餐赛道年度营收规模前五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达到44%,头部品牌强势。而具体到汉堡赛道,肯德基、麦当劳两大巨头加速扩张,两个品牌在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的净增门店均超过1000家;本土品牌华莱士以近2万家的门店稳居规模榜首;中式汉堡品牌塔斯汀的门店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净增门店超2000家,总门店超过9500家。如今,小嗨爱炸通过更名的方式切入汉堡市场,背靠海底捞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强大的运营能力以及“红石榴计划”的孵化机制,虽具备着一定的后发优势。然而,前方是麦当劳、肯德基筑起的品牌高墙,是华莱士铺就的千城网络,也是塔斯汀掀起的“中式汉堡”浪潮。小嗨爱炸hiburger最终能否杀出重围,尚待市场检验。
11小时前
9

330亿,今年最大美妆收购诞生了

这应该是今年以来最大的一起美妆收购案。 10月19日,法国奢侈品巨头开云集团与美妆巨头欧莱雅集团共同宣布,以40亿欧元(约330亿元)将开云美妆出售给欧莱雅,这笔现金交易预计将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 这笔交易的条件是,欧莱雅集团将收购高端香水品牌Creed,并获得为Gucci、Bottega Veneta和Balenciaga等开云旗下美妆产品和香水产品的50年独家授权许可。 此次合作不仅是一次收购,更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联盟。除了品牌交易,开云和欧莱雅还计划成立一家股权各占50%的合资公司,共同探索奢侈品与健康长寿领域的交叉机遇。 开云集团作为大众熟知的奢侈品集团,旗下拥有古驰、圣罗兰、巴黎世家、葆蝶家、宝诗龙、彪马、雅典表等品牌。大约在两年前,开云集团正式成立美妆部门叫开云美妆,并以35亿欧元的高价买下Creed,为该部门奠基。这笔交易在当时也创下了美妆行业的收购纪录。 Creed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香水品牌之一,1760年诞生于伦敦,以Aventus(拿破仑之水)等爆款而闻名。 从当时的高管言论可以看出,开云集团是对美妆业务寄予厚望的。但两年后,这一业务就被舍弃,这背后的主因是近年来的奢侈品行业整体下行对其财务状况的冲击。 执行这一决断的,则是开云集团的“新帅”。一个月前,这位被称为“救世主”的Luca de Meo正式任命为开云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上任三天,他就迅速启动改革,包括削减成本、战略转移和人事任免。 为了回血,奢侈品巨头忍痛割爱 在开云集团整体业绩低迷的背景下,美妆业务其实是开云集团财报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2024年,开云美妆总营收达3.23亿欧元。2025年上半年,开云美妆收入达到1.5亿欧元,实现9%的增长率,远高于集团其他业务部门,功劳主要来自Creed。 相比之下,2025年上半年,开云集团收入下跌16%至75.87亿欧元,净利润则大幅缩水46%至4.74亿欧元。 集团业绩下滑,主因是受主力品牌Gucci的拖累。 Gucci作为占集团总营收近一半的收入支柱,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约26%,营业利润较去年同期腰斩,下滑52%至4.86亿欧元。这已是Gucci连续6个季度销售下滑。这主要受到中国市场消费疲软、品牌自身转型调整未达预期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影响。 当前,开云集团债务缠身。截至2025年6月底,开云集团的净负债额高达95亿欧元,沉重的债务负担和主力品牌的疲软已让开云集团危机四伏。 为扭转局面,开云集团更换CEO,推进旗下多个品牌的转型战略。其中一大重要决策就是忍痛割爱,对美妆动刀。 虽然美妆业务增长亮眼,但相对于开云集团核心的皮具和服饰业务,其营收占比仅约2%。所以对美妆动刀也属合理。除了可以回笼资金外,通过长期授权,开云集团依然能分享品牌在美妆领域的增长红利。 美妆业务是开云集团两年前着手搭建的业务。当时的一大标志性事件就是以35亿欧元的全现金交易收购Creed。瞄准Creed,是因为它完全契合开云集团的定位。Creed不仅历史悠久的英国高端沙龙香水品牌,还以其皇家背景和古老蒸馏工艺闻名,顾客名单中包括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拿破仑、丘吉尔等众多王室成员和历史名人。 除此以外,集团还有一系列手笔,包括2024年6月收购法国香水品牌Matière Première的少数股权。2025年2月,巴黎世家宣布重启品牌Le Dix香水系列,向香水赛道发起攻势。 当时搭建这一业务的意义在于,开云集团能够将美妆业务收回内部整合,并将其作为新的增长引擎。在此之前,集团将旗下多个品牌的美妆业务授权给欧莱雅、科蒂等第三方公司运营。为此,集团还挖来在美妆行业拥有近30年经验的老将Raffaella Cornaggia任开云美妆CEO。Cornaggia曾在欧莱雅、香奈儿担任高管,并在雅诗兰黛任职长达14年。 但好景不长,仅维持两年就要出售这一苦心搭建的美妆业务。操刀者正是今年9月正式上任的开云集团新任CEO,Luca de Meo。上任仅一个月就做出该决断,就已反映出他的霹雳手段。 Luca de Meo的既往履历相当出彩。他在汽车行业拥有超过30年的丰富经验,在业界其被冠以“雷诺救世主”的称谓。这一称谓出自他曾在5年内成功带领法国车企雷诺扭亏为盈,完成深度转型的战绩。 2020年,Luca de Meo入主雷诺公司,上任后迅速启动改革,包括大规模削减成本、在全球范围内裁员和缩减产能。他不仅重塑雷诺与日产长达20年的战略联盟,还坚定推进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战略,将雷诺拉出低谷。 今年7月,完成使命的他从雷诺离职。因为,开云集团急需一位能够在危机时扭转局面的领导者,Luca de Meo无疑是最佳人选。上任三天后,他就拉开了开云集团的改革序幕,包括宣布古驰换帅、取消副首席执行官一职等一系列人事任命。 魄力改革的目的,就是聚焦奢侈品主业。虽然这笔出售能够让开云集团回血,但也让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多元化之路。 330 亿元,贵不贵? 对于欧莱雅开出40亿欧元(约330亿元)买下开云集团的美妆业务,不少业内人士对这笔交易的价值评价不一。 有人说欧莱雅买贵了。贵的原因在于,一个过了顶峰期的奢侈品集团的几个处于下行线的品牌和一块前景并不明朗的边缘业务来讲,40亿欧元过高了。 而认为合理的原因在于,这正符合了欧莱雅集团近年来欲进军高奢美妆的战略需求。 欧莱雅旗下拥有超过50个品牌,主要通过四大部门进行运营。包括这笔收购在内的近年来的一系列收购和授权动作主要发生在它的高档化妆品部门。从动作来看,欧莱雅更有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高奢美妆集团,并且在不断拓展高奢香水品牌阵容: 2022年,首次在中国成立投资公司“上海美次方”,并投资了本土高端香氛品牌闻献。 2023年,以25.25亿美元收购高端个护与香水品牌Aesop,这也是当年美妆界最大收购案。 2024年,从科蒂手中拿走Miu Miu的香水授权;投资中国本土香氛品牌观夏及中东奢华香水品牌Amouage。 今年2月,欧莱雅收购中东阿曼的奢华香水品牌Amouage的少数股权;同月,欧莱雅收购了法国设计师品牌Jacquemus少数股权,并签署独家美妆合作协议,计划未来将推出联名香水系列。 还有消息称,欧莱雅有意收购阿玛尼美妆业务。此外,欧莱雅集团高档化妆品部还拥有普拉达、华伦天奴、梅森马吉拉等高端品牌的香水、美妆业务。此次收购与授权的“组合拳”将再度提升欧莱雅在高端香水市场的竞争力。“通过Creed,我们将成为快速增长的小众香水市场的领导者之一。Gucci、Bottega Veneta和Balenciaga都是卓越的品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欧莱雅方面称。 为了加码香氛市场,欧莱雅采取的策略可以概括为“收购+授权”双管齐下。 一方面,通过收购Creed、Aesop等已成名的奢侈香氛品牌,快速占领细分市场高地;另一方面,通过获取Miu Miu、Gucci等奢侈品牌的长期美妆香水授权,借助它们强大的号召力拓宽业务边界,让自身份额和影响力最大化。 欧莱雅如此看中香氛业务,是因为这一市场属于当前的增长亮点。 欧莱雅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销售额增长3%至224.7亿欧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1%至47.4亿欧元。其中香水业务成为高端线亮点,同比增幅达11%。 所以,欧莱雅将高端及小众香水视为关键增长引擎合情合理。如果未来业绩再创辉煌,那么这40亿欧就算得上价有所得。况且,这次交易还不仅只是一笔收购,还包括成立一家股权各占50%的合资公司,共同探索奢侈品、健康与长寿领域的交叉机遇。这对于欧莱雅来说更是一次未来发展新机遇的探索。这双重因素才换来40亿欧的天价。这个价格贵不贵,全看各位如何为潜在价值定价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笔交易不仅影响交易双方,还“误伤”了另一大玩家,科蒂集团。 此前,Gucci美妆一直是科蒂集团美妆业务的核心支撑,失去Gucci授权无疑对其是一大打击。据悉,科蒂集团与Gucci美妆的授权协议将在2028年到期。
17小时前
4

茅台新帅陈华:从能源行业跨界白酒,从技术员到董事长

据新华财经消息,10月25日上午,茅台集团召开大会宣布重大人事调整:张德芹不再担任茅台集团董事长职务,另作他任。贵州省能源局局长陈华接任茅台集团董事长。同日中午,时代周报记者向接近茅台人士核实该消息,对方回应称“等官方消息”。公开资料显示,陈华1972年3月出生,贵州盘州人,1990年09月至1994年07月于焦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学习。现年53岁的陈华从能源行业出身。1994年7月起,陈华在盘江矿务局任职三年,积累了丰富的矿业经验,随后于1997年加入盘江煤电(集团)公司、马依煤业公司,历经12年的磨砺,从技术主管逐步晋升为副总经理。2009年9月-2014年1月,陈华历任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土城矿副矿长、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贵州林东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等,进一步拓宽了业务领域,为日后的从政之路打下了基础。2014年是陈华从企转政的转折年。在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的三年半时间里,陈华历任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贵州盘江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等,展现了他在矿业和管理领域的卓越才能。2022年4月2日,陈华接任贵州省能源局局长一职,任职3年多时间里多次率队调研省内外能源产业发展和安全生产情况。陈华的管理思路有三大关键词:安全、稳中求进、结构优化。他在能源工作中多次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端稳能源饭碗”“守住能源安全底线”,体现了他将系统稳定与安全置于首位的底线思维。对于茅台而言,稳住基本盘对集团未来发展尤其重要。一方面,茅台历来重视产品质量与生产安全,质量是茅台的生命线;另一方面,在白酒行业周期下行的压力下,茅台酒市场价盘与渠道秩序的稳定,是其高端品牌价值的根基。在面对“碳达峰”的变革压力时,陈华提出的方法论是“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映射到茅台,其面临的挑战或在于如何在坚守传统酿造工艺这一核心优势的同时,推进数字化、渠道改革和年轻化,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实现集团稳健扩张。白酒与能源均为贵州省优势传统产业,对贵州省发展大局具有战略性支撑作用。总部位于贵州省北部赤水河畔茅台镇的茅台集团,围绕“酒产业、酒旅康养、综合金融”三大主业谋发展,以上市公司贵州茅台酒(600519.SH)为核心子公司,拥有全资、控股和参股公司36家。2024年茅台集团实现营收1871.9亿元,同比增长13.3%,利润总额1207.7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税收817.4亿元,同比增长15.0%。从技术员到万亿酒企集团董事长,陈华走过28年。对于茅台集团进入“陈华时代”,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有数点建议。他认为,包括改善贵州茅台人才管理机制;尝试对茅台酱香酒公司、茅台农业公司、茅台葡萄酒公司实施高度市场化决策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积极盘活贵州茅台闲置资金和无形资产资源,积极进取探索尝试更广泛领域的股权投资和资本运作;在推动茅台国际化进程中,优先考虑扩大国际投资人持有贵州茅台股份的持股比例,扩大贵州茅台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等。
1天前
3

Human Made要IPO了

提到潮牌,很多人可能会想到Supreme、PALACE、Stüssy,但你知道吗?由Nigo主理的“Human MadeInc.”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潮流界的“高盈利神话”。 近日,这位在行业深耕30年的日本设计师,计划带着其创立的街头服饰品牌Human Made上市。 根据报道,Human Made拟于11月下旬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而Pharrell(美国歌手)作为Nigo的“好朋友”,也是主要股东之一。募资金将用于在日本开设更多直营店,强化自家EC(线上销售)系统,以及建立海外子公司,加速全球扩张等。 年销112亿,Human Made赚麻了 根据官网披露的数字,Human Made预计2026年1月期销售额为136.97亿日元,同比增长21.7%;而在2024年,Human Made已实现112亿日元的销售额、31亿日元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率为28%。这一数字远超同类潮牌Supreme、Stüssy,甚至比肩轻奢品牌。 Human Made为什么这么火?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品牌主理人的强IP。 在潮流圈,Nigo无疑是日本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具商业转化力的设计师IP之一。从1993年创立BAPE,到2010年推出Human Made,再到2023年出任Kenzo创意总监,Nigo的职业生涯贯穿了街头文化从“地下”走向“主流”的完整周期。 特别是2021年出任Kenzo创意总监后,更是为其IP镀上“奢侈品认可”的金边。Nigo上任后推出的Kenzo2022春夏系列,将Human Made标志性的鸭子图腾与Kenzo经典虎头元素融合,在巴黎时装周秀场引发热议。这场秀不仅让Kenzo当季销售额实现增长,更还让消费者意识到:“Nigo的设计既能驾驭街头的随性,也能承载奢侈品的精致”。 同时,由NIGO与已故LV男装艺术总监Virgil Abloh共同打造的LV²系列(2020–2022),融合日式丹宁工艺、美式复古美学与LV奢华基因,诞生了多款“一衣难求”的现象级单品。 这种合作直接反哺到Human Made——其2024年品牌高端线(定价5000元以上)销量同比增长28%。对此,不少消费者直言“是看了Kenzo的秀,才关注到Human Made的高端单品”。 在联名上,这也成为Nigo的“增长引擎”。与优衣库的UT系列联名,让Human Made切入大众市场品牌入口,从“小众潮牌”走向“大众认知”;与adidas的合作,则聚焦高端运动复古,限量发售维持稀缺性;而与LouisVuitton的LV²系列,则成功打通奢侈渠道,单件定价逾30万日元(约1.4万元人民币)的夹克迅速售罄。 可以看到,品牌主理人的强IP+限量策略+高溢价,成为Human Made在潮牌圈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潮流教父也曾“失控” 然而,在Human Made光鲜的背后,主理人Nigo也曾“失控”。 作为潮流教父,Human Made不是Nigo第一次创业的品牌。早在1993年,23岁的Nigo在东京原宿与高桥盾合开潮店“NOWHERE”,顺带以“玩票心态”创立BAPE(ABathingApe)。品牌名源自日语俚语“温水里的猿”,本是讽刺安于现状的年轻人,却意外精准击中街头文化的叛逆情绪。 起初,BAPE的单品仅生产50件,其中30件都是送给别人的礼物,20件才是真正的商品。对于盈利而言,Nigo也不太关心,只要收支平衡就行,因为Nigo仅单纯喜欢设计。 但到1998年,在亚洲红透半边天的木村拓哉,在大热日剧《律政英雄》里上身了BAPE的皮外套后,这一品牌一夜爆火。随着日本越来越多的名人上身,BAPE的热度也越来越高。在接受媒体访问时,Nigo曾回忆,当时BAPE的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本来为日本全国40多家店供货的BAPE,后来只在东京的门店销售。 但即便如此,BAPE销量也没有减少,这让Nigo意识到自己的品牌火了。而让BAPE真正走向世界的,还是美国歌手Pharrell。由于受到Pharrell的力捧,以及多名Rapper的上身,Nigo和他的BAPE很快攻占欧美圈。在各种名人效应的加持下,BAPE迅速成为时尚界新宠。短短几年,BAPE的势头就压过美国本土潮牌Supreme。 但就是在这样巨大的成功面前,曾经谦虚的Nigo也开始“失控”:过度的商业化让BAPE的设计变得缺乏创新,不断抬高的价格也让消费者感到厌倦。因为过快发展,公司的资金面也出现很大问题。 到2009年,BAPE首次出现1.2亿日元(约720万元人民币)亏损,2010年亏损扩大至2亿日元(约1200万元人民币)。 身为品牌主理人的Nigo,也因过度铺张的生活方式,导致BAPE的恶评越来越多。最终,Nigo在2011年将自己近20年的心血卖给了香港的I.T集团。该集团的创始人沈嘉伟,为香港演员邱淑贞的丈夫。 彼时,I.T集团以280万美元(约1900万元人民币)收购BAPE母公司Nowhere100%股权,这一价格仅为品牌巅峰期估值的1/20,但对濒临破产的BAPE却是“救命钱”。 根据协议,Nigo保留了2年创意总监的职位;2013年后,Nigo彻底离开了BAPE。 Nigo携Human Made回归,并冲击IPO 卖掉BAPE的那一刻,Nigo或许并未意识到,这场“失控”的商业化,是一堂价值数十亿日元的创业课。 实际上,不仅是BAPE,当年与BAPE竞争的Supreme,也在潮牌圈“失落”。2020年,Supreme以21亿美元价格被Vans母公司VF集团收购后,逐渐走下神坛;仅4年时间,,Supreme就被VF集团在2024年以15亿美元的价格,转手卖给了雷朋母公司。 这一价格相比之前21亿美元的收购价,短短4年间缩水6亿美元,缩水幅度近3成。 折价卖出、业绩下滑背后,是收购方忽略了潮牌的稀缺性特点。收购后,VF集团为向投资人交代,强行给Supreme定下“2022财年营收6亿美元”的目标,倒逼品牌放弃坚持30年的“小而美”模式。 2022年,Supreme取消单品限购政策;2023年,加速门店扩张——但从总门店数来看,全球门店仅增至17家,远未形成规模效应。这种“既要稀缺性溢价,又要规模化营收”的矛盾操作,导致单店运营成本上升35%,而客单价从280美元降至240美元,直接挤压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VF集团也试图将Vans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嫁接到Supreme,摧毁了后者的“匠人质感”。2023年,二手平台StockX的数据显示,Supreme品牌的单品溢价率从2020年的67%暴跌至2022年的57%,高溢价带来的超额利润彻底流失。 因此,Supreme与BAPE的衰落均表明:过度扩张会导致潮牌“稀缺性丧失、文化稀释、品控下滑”。 此次,创业Human Made时,Nigo也对BAPE的失败进行了严格的“修正”: 一是在产品限量上,Human Made采用“精细化限量策略”。Nigo在采访中也多次强调:“我不想让我的品牌变得随处可见”。Human Made门店数量极少(日本仅10余家),且新品发布节奏稳定,无大规模促销或批发铺货。特别是核心复古单品如工装夹克与丹宁系列,依托日本冈山地区的传统工艺与有限产能,严格控制年产量,坚持“售罄不补”原则。 二是在渠道布局上,Nigo将“克制”贯彻到底。截至2024年,Human Made全球直营店仅12家,且选址均避开“流量扎堆”的商圈。其中,东京门店位于原宿僻静街巷,首尔旗舰店选在圣水洞艺术区,中国仅通过天猫国际开设官方店,不盲目布局线下专柜。 同时,Human Made通过“门店即体验空间”的设计,例如东京店陈列Nigo私人复古玩具收藏,强化“圈层专属感”。这种“小而精”模式有效控制了运营成本,据估算,单店运营成本占比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财报显示,Human Made2024年112亿日元的营收,并不是一夜暴富,而是从2017年开始每年就稳定增长。从最初的3.4亿日元销售额一路飙升至112亿日元,且期间没有一年为负增长。 随着Nigo携Human Made回归,并冲击IPO,这位潮流教父实现了从“巅峰失控”到“本心回归”的蜕变。Nigo也用30年证明:真正的潮流,将穿越周期,登上属于它的资本舞台。
2天前
4

运动鞋服并购大年,中国品牌该如何反应?

运动鞋服品牌的并购时有发生,但近两年尤其多。 最新的一笔并购,可能会落在意大利高端运动鞋制造商Golden Goose头上。据意大利《共和报》(La Repubblica)报道,红杉中国已经提交一份不具约束力的收购要约,计划收购Golden Goose的全部股权,目前谈判处于初期阶段。 运动潮流与户外休闲风起,跟上节奏的品牌和经销商大赚,暂时落后的品牌也要寻找出路。 热钱源源不断地流向头部品牌的同时,也在市场撕开了口子,让财大气粗的品牌、经销商、投资基金和品牌管理公司有机会涌入,寻找合适标的,继续壮大自身势力。 从数据上看,运动鞋服领域确实迎来了并购大年。 据时尚媒体BoF报道,截至9月,美国鞋服领域的并购交易总额接近210亿美元,是伦敦证券交易所自1970年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新高——此前的纪录分别是2024年的161亿美元和2021年的156亿美元。 此外,据美国投行Capstone Partners发布的户外休闲及爱好者报告,截至2025年9月,户外行业的并购交易数为88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3%。参与人数增长、消费者对于相关活动的参与度提升、品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住战略地位,导致该行业并购事件频发。 单是今年4-5月,运动鞋服领域就出现了安踏收购狼爪、3G资本收购斯凯奇、迪克体育用品公司收购Foot Locker等重磅交易。这些交易的达成,对运动鞋服及户外运动市场的格局、走向、经营打法都可能产生巨大影响。 巨头们的动向往往会在市场掀起巨浪,近两年运动鞋服领域并购频繁,「错失恐惧」的氛围也逐渐弥漫开来——买家担心错过抄底时机,更担心竞争对手借并购壮大;卖家担心错过运动潮流与户外休闲的风口,届时出售难度更大。 因此,如今的运动鞋服市场,并购流言满天飞,锐步、彪马、加拿大鹅、Golden Goose等多个品牌都传言要出售,好不热闹。不管这些品牌最终是否出售,都可以趁着并购市场火热时,问一下价。 另一方面,美国飘忽不定的关税牌,进一步加剧了运动鞋服市场的动荡。在关税等因素随时可能左右品牌营收和市场格局的情况下,参与并购的买卖双方都会急于尽快达成交易,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运动鞋服领域并购节奏的推进。 以Foot Locker为例,据BoF报道,公司高管们担心关税变化会影响公司收入与财报数据,进而影响公司股价和估值,所以赶在财报发布前两周,也就是5月10日,结束谈判,正式达成交易。 运动鞋服领域并购频发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篮球、街头等以往的流行趋势让步于跑步、休闲等新风向,运动鞋服市场正在经历一轮大洗牌,攻守易形之下,有能力并购的买家和想套现离场的卖方,数量都多了起来。 「在动荡与变革的时刻,领先的人会想办法巩固优势,如果他们发现与其战略相符的标的,就会抓住机会并购。」摩根大通北美消费者和零售投行联席主管乔纳森·邓洛普(Jonathan Dunlop)在接受BoF采访时直言。 潮流风口的转变,推动着运动鞋服市场格局的变化。在这场并购狂欢中,参与的不只有品牌,还有一群「赌徒」——投资基金和品牌管理公司。 「对于中端市场和少数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零售品牌,品牌管理公司一直是最活跃的那批收购方。」投行Solomon Partners消费零售业务主管大卫·希夫曼(David Shiffman)在接受BoF采访时表示。 相比运动鞋服品牌更专注于某一领域或赛道的垂直运营情况,投资基金和品牌管理公司更看重自身的投资组合,在所看领域的热门赛道均有布局,顺应潮流风口的变化,要么选择品牌权益的部分或整体转让,要么选择推向资本市场变现。 因此,户外休闲潮流正当时,这方面的品牌并购自然会多一些。但没有人能保证这个风口会一直持续下去,街头文化未来或许又将回潮。雨露均沾是一些投资基金、品牌管理公司采取的策略,这样就能保证不管风口吹向哪,他们都有能赶上风口的品牌。 这样做,确实有赌的成分,但现阶段投资基金和品牌管理公司趁机抄底,花费的成本也不会那么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能理解品牌管理公司Bluestar Alliance沉迷收购街头品牌的操作——他们刚从威富集团手中收购Dickies,此前还从LV手中买下Off-White。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去并购,品牌、经销商、投资基金和品牌管理公司等买家真金白银的投入,都将运动鞋服并购市场推向了新高度。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锐步、彪马这些传统运动鞋服品牌,还是加拿大鹅等户外品牌,出售流言传出时,中国运动品牌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流言中的潜在买家,以至于安踏、李宁、波司登等多个品牌最近都忙着辟谣。 君得资本苏毅向体育产业生态圈分享,2014年,国务院发布「46号文件」,中国运动品牌在那个阶段并购过不少国际运动品牌。 或许从那时候开始,中国运动品牌「买买买」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而这当中最为经典的案例,必然是安踏联合腾讯等财团全资收购亚玛芬集团。 安踏在2019年收购亚玛芬集团时,其年亏损高达16亿元,同时还有负债。但在安踏的运作下,亚玛芬集团2024年的营收为51.83亿美元(约合363.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7300万美元(约合5.12亿元人民币),并且成功赴美上市。 亚玛芬集团不仅扭亏为盈,还挣得盆满钵满,称得上是中国运动品牌并购、运营的教科书般操作。 延伸阅读:始祖鸟母公司IPO,一个新的百亿帝国正在诞生 除了亚玛芬集团之外,特步对索康尼、三夫户外对X-BIONIC的运营,同样可圈可点。 有这些案例铺路,再加上那些传言出售的品牌,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股价下跌、营收减少、增速下滑等困局,他们寄希望于通过中国的供应链能力、品牌运营能力、交付体系等配置,将品牌重做一遍,也无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中国运动鞋服市场和户外市场发展势头依旧可观,对于品牌来说也有足够大的吸引力。 据灼识咨询统计,2019年-2024年,中国专业户外服饰行业市场规模从688亿元增长至13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9%,而且预计到2029年将发展至287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16.8%。 此外,根据灼识咨询、商务部-复旦大学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联合发布的《2025得物户外运动白皮书》,得物近六成户外用户年消费金额超过8000元。 由此可见,中国市场的增长规模和用户消费热情都有着不错的势头,而通过并购、品牌权益合作或者成立合资公司,能帮助品牌快速打入中国市场。 但在苏毅看来,目前中国品牌大量并购国际品牌的可能性不大,「2016年有牛市,国家政策比较宽松,杠杆率也高,中国品牌手头资金更充裕。但现在不比以前了,中国资本市场更加成熟,对于海外品牌收购更加务实。另一方面,国际品牌该买的也买了,没有太多选择。」 与一步到位的直接并购相比,苏毅认为,对于尚不具备国际化能力的企业来说,低成本、更灵活的品牌长期授权方式更加适合中国企业。 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如海德与海澜之家的合作、滔搏与Norda、Ciele、Soar多个小众品牌的合作等,这种类似的合作模式正在中国市场越来越频繁地登场。 延伸阅读:滔搏不再满足于传统巨头 运动鞋服并购市场确实火热,但也没必要盲目跟风并购,尤其是目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就会葬送全局。 从更加符合品牌发展战略和所处市场环境的角度出发,匹配更适合的合作模式,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正如当初不少中国运动品牌从国际运动品牌的代工厂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一样,如今也不一定要着急通过并购来拓展业务和市场,通过品牌部分权益的短期合作、代运营,锻炼其品牌运营团队能力、测试合作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适配度,后续再决定是续约还是进一步并购,更为稳妥。
3天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