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乐队的夏天》的火:一次网络深柜群体的集体诈尸
2019-07-12 19:30

论《乐队的夏天》的火:一次网络深柜群体的集体诈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内咸工作室(ID:saltyzhang),作者:张内咸,原标题为《〈乐队的夏天〉真的火了?只不过是网络深柜群体的一次集体诈尸而已》


首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叫火。


米未传媒的一线节目《奇葩说》创下了网综届迄今为止无法超越的影响力,参与节目的辩手上节目之前都是无人知晓的素人,你去看一下他们现在的微博粉丝量——马薇薇460万、肖骁364万、颜如晶303万、范湉湉286万——这些从零到几百万的粉丝增量是节目带给他们的。而我们评价一个内容产品的热度,这些沉淀下来的数据最有说服力吧?


再来看一下米未传媒的二线节目《奇葩大会》,也是捧出来一大把网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臧鸿飞,粉丝487万。当然臧鸿飞不是光上了这个节目,《奇葩说》他也上了,笑果的《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他也都上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是唯一一个把这四个节目全上了的男人,可以说身体非常好了。


不过《奇葩大会》后来没有做第三季,倒不是因为这个节目不火,很可能是招商方向跟《奇葩说》过于雷同,有点左手打右手的感觉。于是乎,米未就开发了《乐队的夏天》这个实验性的IP,从公司战略层面来说肯定也是个二线节目。


彭磊自己说,上这个节目是想涨粉。


从结果上来看,上这个节目的乐队基本都涨粉了。彭磊自己依然是粉丝最多的,20万左右。然而你把这帮人的微博粉丝数全加起来,依然不到臧鸿飞的一个零头。差距吓人不吓人?


难道朋友圈里的疯狂刷屏都是幻觉吗?


当然不是啦。你会被刷屏,因为你本来就在这个圈子里,我会被刷屏,因为我认识你们啊。身边很多朋友因为这个节目吵得不可开交,但就像大张伟所说的,乐队得出圈。吵来吵去不就是争论要不要出圈,以及怎么出圈吗?


那你觉得乐队出圈了吗?


节目里反复提到,90年代是中国摇滚的黄金年代,你看大家说起那个时候都羡慕得流口水。他们说的没错,实际上即便《乐队的夏天》比现在再火几倍,这些独立音乐人的影响力也远远比不上当年那一批摇滚老炮。


问题是,为什么呢?


我看过很多媒体文章和乐评人的观点,找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理由,无非就是怨天怨地怨社会。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这些陈词滥调我实在是听烦了,我得告诉你们真相是什么,写点有用的给你们。


首先请回答我一个问题:你记得90年代中国人开什么汽车吗?


80后的朋友应该还有一些儿时的印象,当时路上行驶的汽车种类很少,轿车基本只有桑塔纳和富康。桑塔纳是德国大众的车型,富康实际上是拿法国雪铁龙的一个车型改的,包括一汽啊、上汽啊、长安啊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合资企业。当然路面上最多的还是形形色色的面包车,虽然现在看来很破,但也是引进车型,应该是日本的丰田铃木一类。纯粹的国产车不存在的,我们没有那个能力去制造。当然,那个年代纯粹的进口车也是很罕见的,只有特权阶级才能拥有。


好的,说完汽车,你再去回忆90年代,是不是你吃的食品,穿的衣服,用的东西,每一个你能记起来的品牌,大致上都符合汽车行业的情况?


也就是说,既不是纯国产的;


也没有纯进口的;


都是引起国外的生产技术,进行本土化制造的。


好的,请记住这三原则。我要告诉你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本质上跟制造业没有什么区别。


说回我们的音乐,当人们不再听样板戏的时候,并不是一瞬间就被各种各样优质的音乐填满了耳朵。外国的音乐,不管是日本的还是欧美的都还没有进来。港台音乐离我们比较近,但是商业运作还远没有起来。


那么这个时候恰好就是“引进产品本土化”最容易占领市场的时机。你不需要比进口的好,你只要比纯国产的好就可以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张蔷,她在80年代火遍大江南北的迪斯科舞曲其实就是把外国歌重新唱了一遍,那时候也没人管版权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那个年代只要谁有特殊的渠道可以听到一些国外的音乐,都可以改编成自己的歌,并且很容易就火起来。所以你再回头去看,中国摇滚第一人也不是崔健啊,而是林彪的儿子林立果。道理也很简单,全中国只有他一个人能听到美国的音乐啊。


到了崔健这里,他没有直接唱外国歌,而是把吉他弹奏和一些民歌唱法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摇滚乐”,它跟我们现在理解的乐队形式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到了90年代,中国乐手的演奏水平开始趋于成熟,乐队的表演形式也更加完整了。


哎,其实就是进出口贸易开始发展,更容易买到乐器、找到乐谱了。所以说魔岩三杰虽然很厉害,但毕竟汽车领域也有桑塔纳、富康和捷达这样的“黄金三巨头”呀。


你们不要觉得我在黑音乐行业,我也顺便黑一下我们自己的行业吧。


张艺谋最初是西影厂里的小职员,和莫言俩人在职工宿舍里憋剧本,憋了个《红高粱》出来。但是张艺谋当时并不知道该怎么拍,厂里也看不上他。后来他弄到了一些走私的录影带,看到了黑泽明的电影,如获至宝。这些录影带他窝在宿舍里反复地看,一镜一镜地临摹,后来他们的精神感动了路遥,路遥就把张艺谋推荐给了吴天明,吴天明大笔一挥先拨款50万让张艺谋种高粱去——因为并没有现成的高粱地可以用来拍摄。


你们不要觉得荒诞,在那个年代这都是很正常的。《末代皇帝》、《太阳帝国》这些剧组来中国之前,没有人知道现代电影应该怎么拍。《霸王别姬》其实是香港电影,孟京辉的话剧也都是从欧洲拿的,所有的行业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


再往后,随着时代发展,社会也开放了。越来越多的港台、欧美、日韩音乐光明正大地冲击大陆市场,大众的关注点开始分散,能够选择的音乐品类也越来越多。《乐队的夏天》里,新裤子的主唱彭磊是恰好经历过这个完整的阶段。


你看他很屌、凡人不理的样子,是因为他当年真的叱诧风云,现在通过上节目翻红,红的程度也不及当年十分之一。2000年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channel【V】每周的音乐排行榜上大部分是港台歌手,大陆歌手里能上榜的只有王菲和新裤子什么的——这俩名字放一起你就明白彭磊当年的战斗力了。


所以谈及什么圈子不圈子的,我始终不认为有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圈子”,能够把摇滚乐桎梏在一个小众亚文化的范畴里。我讲了这么漫长的一个故事,所有的细节都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了。


抱歉,你们就是老了,过气了,这节目也不是什么冲破小众枷锁的比赛,它就是一个过气团体组合翻红的节目。


但你们曾经都只差一步就可以进入主流,甚至比同时代的那些主流歌手走得更高,不是因为你们的音乐小众,而是因为你们不合作。


反光镜还在飞行者的时候,你们可以去看看公司给他们的歌曲《只有音乐才是我的解药》拍的mv,一堆明星客串,肯定是想施展一番抱负的。那时候摩登天空还没有一统天下,其它的竞对也还能烧点钱,但是经营水平和推广策略都远逊于摩登天空。后来飞行者不行了,反光镜就出来单干了。为什么要单干而不是去签摩登天空呢?这就是乐队普遍存在的问题,觉得受约束,被限制,还要给公司分钱,对吧?


刺猬倒霉在它是D22走出来的乐队,所以被兵马司那些乐队影响很深。兵马司的老板是个热情的老外,但并不是富豪,所以很快也就不行了。而且即便在兵马司还能正常运营的阶段,刺猬也不被重视,因为在老板看来这支乐队的风格太“Chinese”,不适合往欧美推。刺猬在2011年的时候已经离主流歌手只差一层窗户纸了,在北京的人气不低于五月天。但是兵马司的氛围给子健灌输了很多负面的东西,以为主流是错的,小众才是对的。他本来不是个特别对抗的人,完全是被兵马司给毁了。虽然他们签了摩登,但是带着脾气过来,很长时间都是内耗和对抗的状态,所以就又隐形了很多年。


这里我得重点讲一下为什么兵马司的“出口策略”是不对的。筷子兄弟在美国唱《小苹果》那件事被反复拿来黑,大家都说他们假装自己进入了全美音乐奖。他们固然是没有进入欧美主流观众的视野,问题是你们这些玩独立音乐的以为自己能进去吗?是谁给你们的自信以为自己变成了国际乐队?欧美市场最好卖的是杭盖,但杭盖是蒙古族的,无非就是沾了图瓦共和国的光,每次还要假装自己不是Chinese。剩下唱英文的能上个拼盘,唱普通话的基本都是留学生去看。我觉得这个道理三岁小孩都懂,摇滚乐是舶来品,国内的乐队当然是做国内市场,你还真到曼彻斯特去唱雨夜曼彻斯特啊?


再比如痛仰乐队,各种作,把他们之前的经纪人作跑了。这个经纪人后来去带民谣歌手赵雷,一口气就把赵雷推成了主流艺人。痛仰签了摩登天空以后,作得更厉害了,也就是沈黎晖本事大能把他们捞出来,要不永远都别想演了。


于是你会发现,如果你问十个乐队,九个会告诉你他们最恨的是唱片公司,最大的仇人是自己的经纪人。摇滚乐追求的不是自由和对抗吗,那他们对抗的到底是什么呢?不想唱老歌不想上通告跟你们呼吁的那些口号有什么关系?看到最后你会发现,他们真正对抗的是商业和资本主义。这倒是有意思了,那你们信仰什么呢?


所以,我再重复一遍,从来都不是“圈子”的问题。《乐队的夏天》迸发出的能量,不是因为米未传媒砸了多少钱去推广,而是因为你们终于肯合作了。节目组肯定邀请了很多乐队,也被很多乐队拒绝了。没来的人肯定后悔,但是来的人,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拉着个驴脸一百个不乐意,上台演,演完就走,觉得综艺节目无比的庸俗,这节目肯定没人看。


归根结底是你们自己态度的改变,而节目只不过起到了囚徒困境般的催化作用。录到后面大家都认真了,都急眼了,都产生了求胜心,这才是你们应该有的样子。早些年你们干什么去了呢?什么叫努力,这就叫努力。你以为那些主流艺人说的“你造我有多努力吗”是指什么呢?努力不是疯狂练琴,不是熬夜录歌,努力就是拼命去承受误解,忍耐委屈。说白了,有这个节目,你不合作,不会有任何改变。你合作了,即便没有这个节目,想红想火想进主流也就是时间问题而已。


能受多大委屈呢?


最委屈的应该是沈黎晖和摩登天空吧?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摇滚乐迷都认为“迷笛音乐节更纯粹”、“代表真信仰”、“摩登天空全是铜臭味”。他们所谈的迷笛这家公司,其实是做教育培训的,通过迷笛音乐学校收学生挣钱,学费挺贵毕业连个文凭都没有。那个年代的人还没有“线上”“线下”“前端”“后端”的概念,所以看不懂迷笛圈钱的路子。其实就是靠音乐节运营品牌,推艺人树标杆,赚钱靠卖课。这就是真信仰?


但是沈黎晖挨了十几年骂,你从没见他吭过一声。摩登天空当然也可以看成是一家创业公司,它所经历的远远不止是被泼脏水,还有团队背叛,艺人作妖,资金断链,以及种种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但它都不声不响地挺过来了。


什么叫信仰?我觉得这才叫信仰。


最后回答我们这篇文章一开始抛出的议题:《乐队的夏天》真的火了吗?


它当然是火了,但它的受众群体跟微博的主流用户群体不契合。


我说了,这里没有什么所谓的“圈子”,就是个年龄层的问题。社交网络的活跃用户永远是15-25岁之间的年轻人,这个年龄段的人时间充裕,追求参与感,而且愿意粉偶像。所以说,你要想在微博上涨粉,就必须要拥抱低龄化的用户。一个明星要想保持热度,也必须不停地向下圈新粉,因为你的老粉会随着时间推移自然流失。


为什么会流失呢?很简单啊,人过了25岁,就开始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没钱的疲于奔命,有钱的混吃等死,在我看来这两种状态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你说他们是真的没时间上网吗?不是的,时间大把的有,只是不得不逃避自己对于人生的失望。对啊,不然还能怎样呢?他们本能地抗拒在互联网上活跃,这是其一。其二是,即便他们听你的音乐,也不代表他们会消费。最重要的是,他们也过了追星的年纪。


这个年龄段的受众,在我们专业领域里被称为“深柜群体”。他们的讨论与朋友圈转发,并不是粉你,更多是感怀自己逝去的青春。是啊,谁年轻的时候不是意气风发,觉得自己浑身都是才华,慢慢等年纪大了才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平庸与生活的乏味?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这句话我们不如换个角度去理解。老了的人就让他们安享晚年吧,做这个行业,要永远面向年轻的粉丝。


不必因“你变了”这样的话而被伤害。


每一天,都爱现在的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内咸工作室(ID:saltyzhang),作者:张内咸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